【河南日报】《安阳师范学院:牢记嘱托 乘势而上 努力把甲骨学建成一流学科》



作者:河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年09月27日 18:49 





编者按:《河南日报》2020925日教育专版刊登了我校党委书记纪多辙教授的署名文章《牢记嘱托 乘势而上 努力把甲骨学建成一流学科》。


【河南日报】牢记嘱托 乘势而上 努力把甲骨学建成一流学科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0-09/25/content_446630.htm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长期以来,地处甲骨文发源地的安阳师范学院,紧紧围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遵嘱托、继绝学,致力于甲骨文研究,延续中华民族文化根脉,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在坚守中传承绝学

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它的发现促进了各国学者对中国上古史和古文字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被誉为“中华的文脉”,并开创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甲骨学”。但是,由于甲骨文年代久远,内容古奥、难以识别,目前,全世界从事甲骨学研究的学者仅有50名左右,长期属于冷门学科,几乎成为“绝学”。

1985年开始,安阳师范学院一直坚持甲骨文研究,35年的坚守,形成了三个研究团队:一是依托历史与文博学院形成的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团队,现有3名教授、6名博士。二是甲骨学与中华文明传承研究团队,现有2名教授、5名博士。三是依托计算机学院形成的甲骨文信息处理研究团队,现有3名教授、8名博士。其中,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团队、甲骨学与中华文明传承研究团队,始于1985年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合办的殷商文化研究班。当时,包括甲骨学大家胡厚宣在内的一批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随着甲骨学研究的深入,甲骨学传统研究方法陷入瓶颈,2000年年初,我校刘永革教授等一批中青年计算机专家,受王选院士研究现代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启发,开展甲骨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逐步形成了我校甲骨学第三个团队——甲骨文信息处理研究团队。学科建设伊始,即创办了甲骨学专业期刊《殷都学刊》,发行至20个国家和地区,该刊1997年被确定为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刊。近五年,三个团队获批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项目14项,项目经费1081万元。

研究工作的积累,促进了甲骨文信息处理学科建设,目前,学校已建立了由甲骨学与殷墟科技考古、甲骨文语言计算、甲骨文识别与字形分析、甲骨文大数据平台等四个研究方向支撑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人无我有”、特色鲜明的甲骨文信息处理学科,服务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人做、有传承”的国家特殊需求。通过多学科的协同攻关,建设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培养跨学科甲骨学研究人才,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甲骨文进行字形分析和语义计算,在甲骨文考释、甲骨缀合等方面实现新突破。2013年,学校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获批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8年中国史学科获批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2016年获批河南省重点实验室,2018年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也是甲骨文研究方面唯一一个重点实验室。2020年,学校甲骨文信息处理学科群获批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学科群。


在创新中突破路径

在已经发现的4000多个甲骨文字中,公认被释读出的不到三分之一,传统的考释研究进入瓶颈期。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团队探索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新甲骨学研究方法,通过多学科相互融合、协同攻关,建设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对尚未破译的甲骨文单字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推进甲骨文释读取得新突破。

大数据推动甲骨文研究进入“云时代”,甲骨文研究有了新路径。20191018日,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向全球发布了“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标志着甲骨文研究进入“云时代”。该平台集甲骨文著录库、文献库、字形库于一体,甲骨字形库收录甲骨文单字4049个;著录库收集整理了公开出版的246部甲骨著录,一期整理发布46部;文献库收录论文29709篇。该平台上线三个月内,网站内容检索量高达218379次,数据下载量达到67902,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平台资源来源清晰、准确可靠,具有极强的学术权威,技术成熟、性能良好、操作简单方便、检索速度快、阅览方式多样,具有极强的易用性。“殷契文渊”是世界上现有资料最齐全、最规范、最权威的甲骨文数据平台,对全世界免费开放,改变了过去甲骨文研究的“窘境”,任何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是甲骨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请计算机来当“甲骨文专家”,甲骨文考释更高效。学校研发计算机缀合甲骨文技术,突破改变了以前完全依赖甲骨文专家人工缀合甲骨的局面,大大加快了缀合的速度和效率。甲骨文在埋藏的数千年间,由于受地层压力、水湿浸润和发掘翻动等原因,不少甲骨一片断裂为数片,给学术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和不便。随着甲骨文研究的不断深入,甲骨文缀合复原变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缀合后甲骨文的价值倍增,成为验证历史的新材料,所以甲骨缀合称为甲骨文的“再发掘”。学校积极研发甲骨碎片的智能拼接技术,结合甲骨碎片图像和文本,使用计算机自动地拼接甲骨,复原甲骨图像、语句等信息的原状,完善甲骨文物图像的整体视野,增加甲骨文语句的连续性可读性,促进修复甲骨文物实体,同时有效地避免直接拼接甲骨对甲骨文物的损坏,减少专家拼接甲骨的工作量,提高甲骨拼接的效率和准确率。目前已经初步研发出甲骨碎片图像边缘等像素和等距离拼接系统软件,并用此软件拼接出20余组甲骨图像,其中属于新发现、可缀合、被甲骨学专家认可的甲骨图像3组。


在活化中厚植文化

学校依托多学科优势,通过书法、动漫、文学、舞台艺术等形式,讲好甲骨文故事,传承传统文化,取得了一定成绩。学校专门成立了“甲骨文活化利用中心”,与安阳市政府联合,出台了《甲骨文活化利用工作实施方案》,通过甲骨文创产品研发,甲骨文+文化,甲骨文+体育,甲骨文+广电,甲骨文+旅游等创新融合手段,推动了甲骨文文化传播和文化产品创新设计,讲好甲骨故事,彰显文化魅力。

结合大众兴趣所在,学校研发了一批文化艺术作品,编写了科普教材,举办了甲骨文知识普及系列比赛,打造了一批文创产品,持续彰显了甲骨文的文化魅力和时代价值,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中,甲骨文主题舞蹈《玄鸟灵寻》获得了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与文创企业协同开发出甲骨文动漫表情包等系列产品。完成了校本课程《甲骨文十讲》《甲骨文信息处理导论》教材的编写工作,在相关专业学生中讲授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与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市文联,共同举办了甲骨文书法、篆刻大赛,引导人民群众了解甲骨文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育人功能,着力把甲骨文化传承与推广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中。建成了2700多平方米的甲骨文汉字文化体验馆,以汉字为主线,以体验为特色,形象直观地展示汉字文化的魅力,成为甲骨文汉字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围绕“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立足甲骨文研究和传承推广,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的调查研究、实习实训、项目攻关、创业实践、学术交流、科创赛事;持续开展以“甲骨文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者走进中小学开展“甲骨文进校园”义务支教活动、甲骨文专题研学活动、组建大学生甲骨文文化宣传队,推动甲骨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开展大学生甲骨文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创作甲骨文表情包、程序设计、微电影、词曲等作品800余件,掀起了甲骨文活化利用的创作热潮。


在协同中培养人才

当前,甲骨文等古文字专业研究队伍全国仅有200多人,专门做甲骨文研究的有50人左右,且这些学者多为古文字专家,研究方法传统。甲骨文研究人才奇缺,后备力量青黄不接。甲骨文研究需要更多学科的融合,提高研究的深度、广度和甲骨文文化传播的速度。

安阳师范学院积极打造老中青结合具有一流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研究队伍。2000年,学校组建了一支跨专业、多学科的甲骨文信息处理研究团队,经20年研究不辍,成效不俗。团队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为学科首席,团队人员既精通计算机科学、又掌握甲骨学,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自成体系的、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研究方法,取得了丰硕成果,是一个跨学科、复合型、高水平的甲骨学研究与应用团队。

此外,学校还构建了跨学科培养协同育人新模式,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优势学术资源协同合作、专家交流讲学、聘请专家来校任教、访学、学术会议、开设专业特色课程等,培养具备甲骨学、考古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甲骨文信息处理专门知识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近三年聘请30余位甲骨文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同中科院联合培养博士后1名,同社科院联合培养博士后1名,同郑州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与国际知名高校进行学术交流,聘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宋镇豪教授为“殷都学者”,聘请清华大学戴琼海院士、中科院自动化所刘成林教授为“教育部、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聘请安阳知名甲骨文学者党相魁开办“甲骨文释读研习班”系列讲座。针对计算机学院的大一本科生开设“甲骨文信息处理”特色专业课,培养学生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专门知识和能力。

冷门不冷,代有传承。安阳师范学院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深入思考人力资源怎么配、教师精力往哪儿使、科研要解决的问题从哪里找、学科方向怎么建等问题,紧紧围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努力把学校的甲骨学学科建设成为著录考释、人才培养、活化利用的高地,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 常阳)


上一条:【媒体安师】河南新闻联播:《“十三五”出彩路上你我这样走过》

下一条:【中国教育报】《安阳师范学院:当好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使者》

关闭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