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伟斌做客我校殷都讲坛讲述曹操高陵发掘始末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年05月13日 13:38 




潘伟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现任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东汉大墓的考古领队、队长。长期以来,潘伟斌一直从事田野发掘和研究,曾负责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沿线文物的调查、文物保护方案的编制、安阳固岸北朝墓地等许多考古项目的考古发掘工作。他主持发掘的安阳固岸北朝墓地曾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重要考古发现,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荣立二等功。2008年12月至今,潘伟斌在安丰乡西高穴村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魏武王曹操的高陵。

2009年,曹操墓被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评为了“2009年六大重要考古发现事件”之一。然而,从发现到确认,安阳曹操高陵始终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热点。3月31日晚,在我校逸夫图书楼一楼学术报告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曹操高陵墓葬考古队领队潘伟斌做客殷都学者讲坛,作了题为“安阳西高穴曹魏高陵考古发掘”的报告。潘伟斌队长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详细讲解了曹操高陵的发现经过、决策过程、发掘过程、考古成果、发掘方案论证会等内容,并向现场师生展示了一组珍贵的曹操高陵现阶段发掘图片。

曹操高陵的发现和推测

早在2003年,潘队长就在安阳一带进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文物勘探工作。2006年夏,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党委书记贾振林找到了潘伟斌,告诉他派出所在西高穴村发现了一个盗洞,底下可能有东西。潘队长到现场查看后,亲自冒险下洞考证。“我当时抓着一根麻绳,顺着盗洞就下去了。”潘队长说,向下滑行约4米,他感觉脚下碰到了什么东西,以为到了底,便松开抓绳子的手,一下子滚到了一个很深的土坑里。站起身来,打开手电一看,原来他的脚碰到的是一个圆锥形土堆的顶部。顺着手电的光线,他发现里面空间很广阔,洞口直接就到了后室,6.5米多高的墓室,黄土最高处就有3米多,通向四个耳室的方向,黄土变得少了些,北侧室是四角攒天顶,根据墓造结构及发掘东汉皇陵的经验,可以断定此墓至少是东汉王侯级陵墓。

当天,潘伟斌就立即联系派出所,对其加紧巡逻。回到郑州,潘伟斌一直在猜测,这到底是不是曹操墓。由于当时没有任何文物出土,没有确凿的证据,潘伟斌一直把这种想法埋在心头。

小心的求证和大胆的假设

2006年的一天,安丰乡党委书记贾振林来找潘伟斌,向他讲起了西高穴村在1998年曾出土过后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的事儿。令人震惊的是,志文提到了鲁潜墓距魏武帝陵的方位与距离:“(鲁潜)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即使鲁潜的墓志被移动过,也可以推断墓志被发现的地点,距离曹操墓不远。职业的敏感使潘伟斌萌发了调查鲁潜墓的念头。据发现者称,他是在一个地坑发现的,到指认现场潘队长发现只有大坑而没有墓穴。假如没有墓穴,这墓志也应该是遗址,应该会有房屋院落等遗址,但现场根本没有此类迹象。潘队长又在周边进行考察,在东西向水渠周围,发现有些砖石墓的残余,当时他就断定指认人在撒谎,墓志一定是从陵墓里盗出的。根据墓志,潘队长开始寻找陵墓的原始位置。在向南观望墓志所记述的魏武帝陵的方位,地势确实比其他地方高出很多。

2007年,潘伟斌撰写了一篇有关高陵的论文,几经曲折后发表在台湾故宫文物月刊上。在这篇论文中,他已经作出了“曹操陵墓高陵应该在河南省安阳县西高穴村附近”的结论。

发掘保护时不我待

直到2008年9月,潘伟斌接到安阳县派出所的电话,民警告诉他,在西高穴村一古代墓葬附近抓到了盗墓贼20余名,缴获了一部分文物。民警从里面发现了画像石,但没人知道具体是什么,只说“石头上有画”,需要专家进行鉴定,用于对盗墓者量刑。民警所说的墓葬,正是当年潘伟斌下探过的那个。

潘伟斌带领几位考古所的专家,到现场进行鉴定。通过画像石上人物服饰、车马、职位名称等,可以确定画像石的年代为东汉晚期。当时,因为没有相关的审批手续,没有对西高穴村的这个墓葬进行发掘,所以又安排回填盗洞。不久之后,公安又发现了盗墓痕迹。盗墓者不光炸盗洞,还对墓室的墙壁进行破坏。“如果再不发掘,盗墓贼就把这座墓葬拆掉了。”潘伟斌队长意识到。他尽最大的努力迅速向有关部门申请,并提交了关于“帝高陵的被盗曹魏墓保护”的报告。此事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随后,经河南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在安阳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高穴村墓葬终于在2008年12月12日开始发掘。

解疑曹操高陵为何在安阳

潘伟斌队长结合有关历史文献耐心而详细地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如曹操陵墓为什么不选在亳州?潘队长说,亳州是曹操的家乡,帝王是九五之尊,如果葬在家乡,依照尊老之伦理,曹操只能占卑位,而作为一代枭雄,是有一点自负的,所以历代帝王陵墓一般都不选在祖坟中。而且当时亳州位于曹魏政权和东吴交界处,安葬于此恐怕永不得安宁了。但曹操病逝于洛阳,为何千里迢迢安葬于邺城呢?洛阳是东汉的政治中心,上有天子,下有无数政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野心人尽皆知,但毕竟生前没有称王,如果陵墓建于都城,规格堪比天子,自己的子嗣一旦控制不了局势,就算东汉名存实亡的皇帝不说,曹操的那些政敌也必会找借口破坏陵墓,安全得不到保障,只能敬而远之了。况且,曹操政权的辉煌点在邺城,所有忠于他的军队也在邺城,既能享受天子规格的陵墓,又可以安详的长眠于此,曹操何乐而不为呢?接着,潘伟斌还对曹操陵墓绝对不存在七十二遗冢作了详细解释,“疑冢”的传说是很久之后才出现的,是以讹传讹。事实上直到唐代,曹操墓葬的位置还是清楚无疑的。如唐太宗李世民在远征高句丽时,曾路过邺城,亲自到曹操高陵进行过祭奠,并写下了《祭魏太祖文》,其中有“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管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狥国之情,有无君之迹,继而三分”的语句,来评价曹操。“事实上当时曹操的葬礼也是公开的。”曹操“疑冢”的说法不足为凭。

文章录入:wyf 责任编辑:wyf

上一条:用甲骨记录人生

下一条:人才是兴校之本

关闭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