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主办的2015年度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结果揭晓,我校美术学院2012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黄云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走出大山的他心系家乡,2013年建立“焦融育苗”支教团队,坚持利用暑假走进苗寨小学开展爱心支教帮扶。三年多的时间里,从一个人,到带领一支团队,到事迹影响一个学校,产生社会效应,黄云和他的团队用青春托起了410名瑶族、苗族、侗族儿童的求学梦,用行动诠释了青年人的使命和担当。


远山如黛,近水若歌,云雾缭绕,山山相望。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漂浮不定,扶摇不停,像山里的孩子般,命运不知所终……这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的真实写照。
“1”个人:心存感恩 勇于担当
黄云,我校美术学院一名大四学生,是生长在白云乡一个偏僻小山村的“纯正”苗寨娃。他的求学路上充满坎坷,村里有一所木屋小学,只招收一、二两个年级学生,书桌是从家中搬过去的,一下雨教室就变成了“湖泊”。尽管如此,寨子里还是有很多孩子该上三年级就不得不辍学回家放牛。黄云的父亲是一位教了十几年书的代课老师,初中毕业的他深知只有知识才能够改变命运,下定决心再苦再累也要供黄云到乡里去读书。
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命中注定,黄云在镇里遇到了他人生里最重要的一位老师——马克华。学美术的马克华和黄云一样,都是从苗寨里走出来的大山的孩子,他把对家乡所有的的爱都渗透进了自己的画里,通过对家乡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风土人情的勾勒,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关注和帮助贫困地区。这一切,黄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马老师虽然已经走出去了,但是他并没有忘记生养自己的小山村。他是一位有责任、有担当、有大爱的好人,我要向他学习。”年少的黄云在心里许下了承诺。家中贫困、父母体弱多病,要上高中的时候,黄云又一次面临辍学的危险。社会爱心人士叶永格得知了黄云的情况,主动出钱资助他读完高中。2012年高考,黄云考入了安阳师范学院,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走出大山的“骄傲”。
2013年暑假,黄云组织3位高中同学和3位他曾经义务指导过的学生,一起到瑶族林城小学支教。他们想给孩子送点礼物,却苦于没有资金。黄云冒着炎炎烈日,挨个儿走访街铺,拉赞助,寻求帮助。……在黄云的不懈努力下,最终筹集了一万多元爱心善款,全部购置成学习用品送给了贫困学生。
“一想起家乡偏僻山村的孩子连火车也没有见过,连普通话都听不懂,我就知道我的这条支教路必须要一直走下去。‘焦融育苗’作为我们支教团的名字,就是希望全社会都来聚焦融水苗寨基础教育。从马克华老师身上我学到了“责任”,在热心人叶永格身上我学到了‘爱心’,毕业后我要回到家乡,当一名特岗教师,以报社会的恩,‘还’大山的情。”黄云深有感触地说。
“1”个团队: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2013年,黄云组织7人支教团来到融水林城小学支教,这件事情当时就引起了我校团委的关注。支教结束后,在学校“实践归来话感受”活动开展中,黄云作为典型,把自己的经历讲给更多的安师学子。
2014年,还没到放暑假,传媒学院吴杰彬、美术学院吴倩、数学与统计学院李圆圆就主动找到黄云,想要和他一起去广西贫困地区支教。
2015年,广西支教团作为学校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获得立项。来自全校20多个院系的100多名同学报名参加,经过层层选拔,9位具有不同特长的志愿者加入了进来。
…………
在泥泞的路上摔跤,被荆棘划伤,肩膀上挑着爱心物资,自己动手,生火、烧地锅、做饭,像一位真正的山区教师一般每天备课、上课、做饭……物质条件的艰苦丝毫没有影响支教队员们的“工作”热情。
“爱上这里清爽的空气、秀美的山水,爱上这里淳朴的老乡,爱上这里单纯美好的孩子,更加爱上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黄云在自己的支教日记中这样写到。
“在学校‘实践归来话感受’活动中,我认识了黄云——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懂得感恩又有责任感的同龄人,他的支教故事就像磁铁吸引着我。我觉得‘不来,我会后悔一辈子!’就义无反顾地报了名。来这里参加支教以后,虽然条件很苦,每天上课结束后身体上都会觉得很累,但心却满满地充盈。”曾经的支教团成员李圆圆说。
“1”个学校:知行合一 薪火相传
2015年暑假,学校将黄云带动的“焦融育苗”支教团作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中的重点团队,专门指派了专业指导教师——甄丹东带队。
7月23日,支教团队到达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县白云乡留豆小学。来之前就已经上网搜索、咨询老师,制作教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科技启蒙、普通话等共计14门课程。
除了常规教学外,“焦融育苗”支教团还带领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第一次正式的升国旗仪式;第一次广播体操;第一届运动会;第一场文艺表演;举办画作成果展、舞蹈风采展;举行篝火晚会;周末爬山、捉鱼、摘菜……大山里简单、淳朴的孩子们,寸步不离地跟着远道而来,又教他们知识又陪他们“玩耍”的哥哥姐姐们。平静地仿佛与世隔绝的留豆屯,一下子热闹了。
随队前往的安阳师范学院教师——甄丹东,和志愿者们在环境艰苦的大山一起吃白水泡馍、水煮米饭和饿肚子;睡坚硬得漏了窟窿还扎肉的木板床;穿几天不能洗,脏得发酸的衣服……他还兼任了支教团的“保安”和“保姆”,捉蚊子,打蟑螂,打水做饭和大家聊知心话……志愿者们说,这位在学校不苟言笑的甄老师,到了大山和志愿者们的感情“突飞猛进”,还被他们逗乐得称为“真(甄)保安”、“真(甄)保姆”。
“支教结束后,全村出动,为我们送别,送给我们用彩绳挂着的鸡蛋、糯米等寓意美好的礼物。我们事后才知道,糯米则是他们过年时才吃的食物。”支教队员刘鑫鑫说,
“每年暑假我们都会派暑期社会实践支教团到广西支教。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优质人才,能更好的把所学知识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也是我校‘知行合一’学风的体现。”校党委书记纪多辙说。
“1”个社会: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15年8月3日,《中国青年报》头版以“大学生千里支教到苗寨”为题对“‘焦融育苗’支教团”的故事进行了报道,《中国教育报》、《人民政协报》、《广西日报》、《河南日报》、中国政府网、教育部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青年网等100余家媒体进行了转载,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
黄云这颗小火花已经燃烧到了整个社会。
支教团队员们曾经服务过的融水县城的一所幼儿园主动提供资金8500元,购买图书、画笔、书包等学习用品,送到当地的归正小学和乌叟小学;
我校把广西支教团作为学校年度固定帮扶项目,制定了四大帮扶计划:“爱心书包计划”,联系爱心企业,为孩子们募集书包、文具、体育用品;“普通话推广计划”,捐赠音频、视频、读本在当地推广普通话;“金色书屋计划”,发起图书捐赠,号召大学生捐献图书;“一对一帮扶计划”,与150余名小学生结成1对1帮扶对子,解决其学习、生活困难;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教育局、团委,广西福川置业投资有限公司、珠海爱家协会和太阳月亮摄影群的爱心人士,投入启动基金十万余元,建立爱心机构;
…………
三年,不长,从黄云一个人,到一个团体,到一个学校,到整个社会,“焦融育苗”活动累计募捐现金3万余元,受益学生近400余人。“焦融育苗”活动已覆盖融水县20个乡镇、7个少数民族中的5个乡镇、5个少数民族。“下一步,我们还会扩大支教团的规模,争取覆盖到每一个乡镇、每一所学校,为融水县的基础教育做出我们利索能力的努力。”黄云的在心中暗暗打算。
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本就不是一个人,一个团体或一大群人的事,应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要相信:“1+1+1+1=正无穷”。志相知,愿相随,爱相伴,心相向,让我们一起,用实际行动诠释“志愿”二字。
(责任编辑 王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