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10月19日报道: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6-10/19/content_84373.htm 安阳是甲骨文的发源地。为打造中原文化特色品牌,地处安阳的安阳师范学院继承安阳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深化甲骨文研究,努力推动“绝学”发展。 刘永革是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甲骨文数字化平台研究小组的负责人,让甲骨文字“动起来”一直是他研究的主要课题。刘永革认为,作为身处殷商故地的一名学者,能用现代化技术为甲骨文研究出力,是责任,也是荣耀。2001年,他成为学校“甲骨文信息化课题组”的成员,2008年申报的《基于甲骨文语料库的计算机辅助考释技术研究》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年来,刘永革一直在让甲骨文“绝学”数字化引擎的道路上默默耕耘。据他介绍,目前该平台已经录入70000多条甲骨片资料。在电脑上可以输入甲骨文字,查找相应释义,之后还能查看该字多种写法的所有甲骨图片,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事情,而如今在刘永革课题组人员的努力下已经变为现实。“甲骨文数字化平台为甲骨文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多方位研究手段,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这个可以提高甲骨学研究效率、普及甲骨学知识的平台,朝着‘一片甲骨惊天下’变成‘数字甲骨惊天下’的方向不断努力。”刘永革说。 从1984年成立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室,30多年来,安阳师范学院始终将甲骨学研究作为学校特色常抓不懈。围绕甲骨文研究,安阳师范学院积极整合校内资源,集合文学、历史、计算机、艺术、体育等专业优势,形成了一支跨专业、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学术团队;先后获批相关国家社科、自科基金项目十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甲骨文数据库;《殷都学刊》被指定为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刊,发行到美国、英国、法国等近20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殷商文化研究”栏目入选国家教育部第二批名栏建设工程…… 凭借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人才、科研等优势,安阳师范学院郭旭东、韩江苏、郭胜强等多名专家应邀参与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设和布展方案、殷墟博物馆筹建等工作;安阳师范学院还联合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苑,成立“汉字文化传承创新联盟”,建立了“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形成了汉字文化“参观—考察—体验”一站式服务,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1000余名嘉宾参观体验。2012年4月,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中文日活动中,安阳师范学院应邀参加并作了题为《象形文字的魅力》的演讲,学校的老师还现场展示了甲骨文书法,并被联合国中国书会收藏。 近年来,安阳师范学院在甲骨文研究方法上大胆创新,将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应用到甲骨学研究中,具备了在甲骨学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2015年7月,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安阳师范学院视察时,对该校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成绩特别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研究甲骨文给予高度评价。2016年9月,安阳师范学院郭旭东、刘永革承担的中宣部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课题获批全国哲社规划重大委托项目。 安阳师范学院院长黑建敏说:“未来,安阳师范学院将进一步加大甲骨文研究力度,为将甲骨文由‘绝学’变为‘显学’,为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为建设文明河南、富强河南作出安师人应有的贡献。” 光明网2016年10月19日报道: http://news.gmw.cn/newspaper/2016-10/19/content_117156784.htm 经济网2016年10月19日报道: http://hn.ceweekly.cn/2016/1019/13321.shtml (责任编辑 苗红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