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15日(总第163期)独家报道“走进甲骨文”文章之一。 http://sspress.cass.cn/paper/17864.htm 新华网全文转载: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11-02/17/c_121091585.htm 甲骨文,这种三千多年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作为中国汉字的起源,和古埃及的纸草文字、巴比伦的泥版文字、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但其他的三种文字早已销声匿迹,只有甲骨文发展了下来,并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甲骨学。 河南安阳,提起这个城市的名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最近被炒得大红大紫的“曹操墓”,以及关于曹操墓所引发的一系列“真假”之争。然而,对于这个北临漳河、西依太行的八大古都来说,令其享誉中外、备获殊荣的却是殷商文化,尤其是在小屯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更是被称作汉字之根、中华之魂。 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了一项“特殊学科建设计划”,把包括甲骨学在内的梵文、八思巴文、契丹文、因明学等11个学科作为“绝学”予以特殊扶持。在这11个“绝学”学科中,甲骨文对于我们来说并不算陌生。那么甲骨文的研究现状如何?对于甲骨文的研究会不会出现研究断裂的可能?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了安阳这座古色古香的小城,对甲骨文这一具有重要传承意义的“绝学”进行了全方位调查。 ……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郭胜强表示,甲骨文研究目前方兴未艾,把甲骨学称作“绝学”是因为研究甲骨文难度太大,但甲骨文出现研究断裂的情况却不可能发生。在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的时候,宋镇豪先生主编了一本《百年甲骨学论著目》,竟然达到了600多万字,收录了海内外许多作者的论著,这说明甲骨学研究并不衰落。在新兴的甲骨学研究方面,韩国人对甲骨学的研究可谓异军突起,安阳师范学院刚刚签约了一位韩国甲骨文学者,他对甲骨文很有一套独到的见解。在甲骨文最新研究成果方面,安阳师范学院组织了甲骨文信息处理工作团队,为甲骨学研究结合数字信息技术制定了甲骨文输入法、甲骨文图文资料库等甲骨文软件,使甲骨学的研究搭上了数字化信息的高速列车,甲骨文数字化平台建设将使甲骨学研究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4数字甲骨 值得期待 在电脑上可以输入甲骨文字,查找相应释义,之后还能查看该字多种写法的所有甲骨图片。甲骨文学者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简单快捷的操作,这在以前是让学者想都不敢想的。今天,在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研究室工作人员十余年的辛苦努力下,这些已经成为现实。这款可以提高甲骨学研究效率、普及甲骨学知识的软件目前已初见成效。在安阳师范学院的网站上,记者也体验了一次“数字甲骨”的风采。 在安阳师范学院的成果展示页面,记者在“汉字查找甲骨文”一栏中输入汉字,即可出现一个或者多个相对应的甲骨文字,十分有趣。在“甲骨文列表栏目”中,记者可像查字典一样点击文字的首字母,查找相应的甲骨文和对应汉字。在“甲骨文输入法”一栏,这里详细介绍了由于甲骨文生词较多,字形不规范而采用的可视化文字提取方式,其方法是根据部首找到甲骨文字,然后通过复制粘贴到字处理软件中,也可用图片的形式复制粘贴到字处理软件。而“甲骨文”字典一栏,介绍了甲骨文字典,该字典集字、图、文三位于一体,以“字”为线索,由“字”可查“文”,由“文”可查“图”,并且所有甲骨文字和词条的原文和释文都可以复制到Word等字处理软件中。可以说,甲骨文数字化平台为甲骨文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多方位研究手段。 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甲骨文数字化平台研究小组的负责人刘永革表示,目前甲骨文数字化平台中已经录入了70000多条甲骨片资料。其中,甲骨文输入法、甲骨文图文资料库、甲骨文编辑与编码研究等科研项目已经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最近,他们的课题组还将迎来又一次挑战:为了使很多不认识的甲骨文字得到解释,他们将利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甲骨文字的研究,比如计算机辅助考释技术,通过计算机去寻找甲骨片上的信息,通过甲骨文的语意、语法寻找规律,以辅助破译未识别的甲骨文字。 刘永革还告诉记者,甲骨文数字平台对甲骨学和殷商文明的研究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将促进甲骨学的深入研究,开创甲骨学研究的新局面,对甲骨学的研究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也许当这款软件面世时,郭沫若所说的“一片甲骨惊天下”真要改成“数字甲骨惊天下”了! 在离开安阳师范学院后,记者为甲骨学有这样的学术氛围和研究现状感到高兴。也难怪,古都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甲骨文是古都安阳的名片。在街上,连系红领巾的小学生都会背诵郭沫若的《访安阳殷墟》: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注:原文在此处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