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14年2月18日报道: http://www.jyb.cn/high/zjxd/201402/t20140218_570373.html 太行山,一座有梦想的山。动工于1960年,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一双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的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就是一条在淙淙流淌的理想之渠。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写照就是红旗渠的魂。地处红旗渠畔的安阳师院始终将红旗渠精神作为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在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敢拼敢闯敢干才会赢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就业问题成为各高校的头等大事。安阳师院将红旗渠精神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让广大学子充分感受当年红旗渠修建者的创业风范,潜移默化地渗透艰苦创业教育。通过实地参观、深入调研,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转变就业观念,懂得职业不分贵贱,付出就有收获,敢拼敢闯敢干才会赢。 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安阳师院积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学校分年级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组建了就业指导“讲师团”、邀请社会及企业成功人士走进校园为毕业生开设讲座。为给有志创业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教育,学校联合安阳市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每年开办多期创业培训班。 学校还根据大学生素质拓展和成长成才的需求,开展“校园展销会”、“鲁班科技文化艺术节”、模拟招聘大赛、“新锐之星”科技创新大赛等,为学生展示专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学校还通过多种途径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结合专业设置,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建立就业实习关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广开思路,培养锻炼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2010年5月,学校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以每年不少于30万元的资金,向有可行性的创业项目但缺乏资金的大学生无偿提供启动资金。3年来,已有20多名毕业生成功创业,其中几家人力密集型企业还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扎根基层大有可为 几年来,安阳师院毕业生深入基层,在基层创业就业,做出了不俗的业绩。2005年毕业于安阳师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时东升,在家人的反对声中参加了2007年安阳市大学生村干部招聘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被选聘为滑县南关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助理。2007年7月,时东升入股20万元组建滑县远大轻钢结构有限公司,公司年创利润600万元,安排了300多人就业。2009年,时东升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新型麦稻联合收割机配套秸秆打捆机样机。这项发明的问世,实现了麦稻秸秆打捆自动化,完成了边收割、边打捆,收割完成、打捆结束的一体化作业。 从村主任助理到镇妇联主席助理、再到村支书,同许多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村官一样,2007年毕业于安阳师院美术学院的李晓洁,和村民一起出力流汗改变村貌;用妇女小额贴息贷款,在村里建起豆瓣酱厂;组织妇女走进村里远程教育课堂,接受知识的熏陶;利用网络帮助菜农寻找蔬菜销路,用自己的美术专业特长,当起留守孩子们的“美术老师”…… 曾担任安阳师院体育学院学生会主席、连续两年被评为“河南省模范学生干部”的江毅,2009年毕业后,先后应聘到保险公司、拓展训练公司,不仅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理念,而且掌握了企业运营的模式。2010年12月,江毅在安阳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红河商贸批发城落户,成立“天地人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开展素质拓展训练业务。 投身西部开辟创业新天地 20世纪80年代,安阳师院毕业生王岐的一篇《到边疆去是我梦寐以求的夙愿》激发了无数有为青年到边疆支持西部建设的愿望。2012年10月11日,《光明日报》刊发的《校园里续写西部梦》,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对安师学子支援边疆创业的关注。 两年前,毕业生潇萍、任青青和徐培培一同选择到新疆开辟自己的新天地。2013年,安阳师院300多人报名参加“西部计划”,8名同学成为贫困县计划志愿者,32名同学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安阳师院“西部计划”志愿者人数在河南高校中最多。截至目前,安阳师院共有2800多人报名参加“西部计划”,265名志愿者通过选拔投身西部建设。 “假如一生能活七十岁,一年就是七十分之一,我愿意花生命的七十分之一来做志愿者,这样,人生会更精彩……”这是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誓言,也是一届一届安师学子共同的心声。 (记者 李见新 通讯员 李驰 王亚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