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长是看不见痕迹的吧?然而,在校报的每一个平凡而又充实的日子里,我却看到了自己每一步成长的足迹,从稚嫩到逐渐娴熟,校报用它独特的方式记录下我们的点点滴滴。 还记得面试时正值神七升天,学姐让我介绍一下这条新闻,我把航天员翟志刚的“翟”念成了“瞿”。当时心里还在窃喜自己刚看了这条新闻,而学姐的一句“那个字念‘翟’”让我的脸唰的一下红了。“这下可彻底完了。这种低级的错误我也能犯?”我心想。走出面试的房间,我已经彻底放弃希望了。然而,校报却给了我最大的鼓励。十月的一个晚上,学姐叩响寝室门递给我一封信。还记得拆信时我的手都忍不住发抖,看到“欢迎加入”这几个字时,内心那种喜悦与激动是我至今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真正的走进了校报,首先让我体会到的是压力。作为理科生,文学方面的素养总是要稍逊于文科生,没有敏感的心灵,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更没有华美的文字,只是怀着一种好奇来到这里。但是,理科生也有文科生身上没有的东西,那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相对理性的思维。所以,即使是在每星期都要交两篇新闻稿,一篇文艺稿的时候,即使是在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即使是在伙伴们一个个离开的时候,我选择了坚持!因为,我不怕吃苦,我相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一年的时间说长不长,但是,我感觉这是真真实实的一年,它充实而有意义,它让我在迷茫的大一生活中找到了归属感。
一年的时间里,我跑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西门口的宣传版面都是我关注的焦点,哪里有新闻我都会准时到达,带上自己的笔和本记录下整个过程,然后整合成“新闻”。以至于到后来看什么样的活动我都会条件反射的想它能怎么样写成新闻,即使是轻松的晚会我也总是神经紧绷,生怕漏掉新闻点,朋友说这就是职业病。是的,它早已融入我的生活,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当别人仅局限于“看热闹”的时候,我却学会了从更深的角度去思考更多的东西,我想这就是进步吧。相信每一个在这里的人都深有体会,要写全校性的新闻,你就必须要有更高的立足点,考虑问题也不能再仅限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圈。不断的历练中,曾几何时,我也写出了能登报纸头版头条的新闻,那种满足让一切付出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走过这一年的时间,现在的我体会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觉自己已经把报纸当成了自己战斗的阵地,作出的每一种努力都是为了能把报纸办好,能把自己负责的那块做得更出色。每一条新闻我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写好交给老师修改,每一次话题,我们都会尽量挖掘更有价值的东西。出过报纸的人都应该知道,每一份报纸的出版,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选稿到排版,中间要反复删减,反复修改,为了尽量减少错别字和病句,一篇文章要看七八遍甚至更多。所以,每出一份报纸,心里都会特别满足,无论别人如何评价,在我们心里它们都是宝。因为,它们是我们努力的结晶,他们见证了我们成长的足迹。很庆幸能来到校报,这里就像我们的家一样,所有的兄弟姐妹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在这里奋斗,感觉很温馨很踏实。
阳光透过十楼的玻璃窗打在编辑部的桌子上,有暖暖的感觉,葱绿的吊兰更显得赏心悦目。从十楼俯瞰校园,一草一木都显得那么可爱,他们扎根安师,就为安师献出美丽和芬芳。这让我想到我们,我们来到安师,来到校报,我们在这里吸收养分,茁壮成长的同时也应该催生出一种力量,一种知恩图报的力量,和校报和安师,一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