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师的四年,经历了生命中必经之事,我以为。 每次的经历,都像电影里的时空交叉,总与一些人勾连。记忆中的老师,像安师湛蓝天空中的朵朵白云,洒脱疏散之余,留下淡淡清芬。 初次走进安师,带着高考的失意,整个人有点淡淡哀伤。但是,更多的是希望,像那开学时迎新的鲜红条幅,在九月的风中执著飘荡。飘荡着,我走进了安师课堂,认识了很多老师。 大一时候,教们现代文学的赵新顺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记忆中他目光如焗,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看过他在校报上的文字,质朴简单,沉稳智慧正如其人。第一节课上,老师讲到了“现代性”,说实话,直到现在我还没搞懂究竟什么是“现代性”,但是我却深深记住了这个老师。有次他在教室,我从门口经过,无意间见到他,他微微一笑,亲切的笑容从此定格在脑海中,他的和善也教会了我很多。临近毕业走时,跑到院办,在通讯录上找到了赵老师的联系方式,没有什么原因。一直没有给老师联系过,其实早在大二他就不教我们了,或许他早已经忘记我是谁,也许他很忙,我在做推测,但是祝福老师岁月安好,幸福快乐。 大二时,我碰到了生命中带给我沉思的老师:杨景龙老师。就像老师在课堂上讲到的,杜甫遇见李白,这是生命中“致命性的遭遇”,这里的“致命性”去除了贬义,有着人生之一大幸的惊叹。碰到杨老师,是我生命中的一大幸运。在唐诗宋词的唯美真实天地里,杨老师像柏拉图“迷狂说”下神灵凭附的诗人,调动语言之魅力,演绎着一场场精彩:触处生春的诗歌技法,爱物自爱、怜人自怜的生命信念,夐绝的宇宙意识,使古代英才的气魄浑厚起来,仿佛置身于“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孔”的历史时空中,瞻仰才人之风。 后来,大三之后们就不常见杨老师了,听说是调到安徽了,我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老师调走有一年时间,因为我考研的缘故,给老师打了个电话,请教一个有关学术争议的问题。千里之外,老师接过话筒,我向他介绍了我,然后他说,把电话挂了吧,长途话费很贵,我给你打过去。之后我们聊了有十多分钟,在解惑之余,老师赞扬了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鼓励我坚持下去。那时我站在文科二号楼黑暗的地下室里,带着复习的疲惫与迷茫,老师的话无疑如温暖的阳光,把沉暗的地下室霎时照亮,感谢您,杨老师。之后,每到节假日,我都会给杨老师发个短信,从不署名,我想老师不需要知道我是谁,只要能感受到他的学生记着他,祝福他就行了,有次老师回复说:“愿岁月如诗。”岁月如诗,诗是杨老师的至爱,谢谢他,也祝福他——岁月如诗。 大三开始,课少了,上课的人也少了,忽然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忧伤。昨日的同窗已经忙于未来的筹谋,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面孔都不见了,扭头看看空空的教室,我知道我们都要长大了。记得那时我写了《青春的门槛》一文,抒发青春的忧伤与激情,逝去的与迎接的,生命于我而言,越过青春的门槛,忽然开始沉甸甸了。也就是在这时,张益伟老师教我们比较文学,他很认真,课堂上将最新的文学研究方法与文学术语,流派思想介绍给我们。艾伦·金斯伯格的“嚎叫”与叛逆;诗学、文本的中西之比较;原型与母题的介绍等等,这些使我认识到中西贯通的发散性思维之重要,文学不仅仅是文本阅读式的直观感悟,还有理性层面的思考与研究,终极价值诉求的宣扬等等。由此,对于文学或者生命的体察,我更深走了一步。毕业之后,和张老师联系过,知道老师考了吉林大学博士,因为个别原因没有去读,不知道老师今年出去读书没有,祝福他一帆风顺,我以为文学院很需要这样注入学术新鲜血液,带来全新感受的老师。 大四上学期,徐国超老师教我们西方文论。徐老师为人谦虚厚道,善良温和,透露着青年人内在的稳重与朴实。记得有一次,我问起西方现代哲学流派——现象学,老师认真给我讲解之后告诉我,由于存在德语译介问题以及理论认识的局限,他还没有给我将透,希望我以后有机会仔细钻研。很平淡的话,依然在我耳边。如今我知道现象学作为西方一大哲学流派,其理论建构的难度与深度都非一般人可以轻易理解,同时我也明白了老师做学问与为人的谦谨。后来,聊天之余,老师常告诉我一些西方文论学习与思考的方法,这对于思维训练和解决问题起了很大作用。和徐老师的联系现在还保持着,聊过学习、写作、求学感受,甚至爱情。有次开玩笑,我告诉老师用心听听王菲《传奇》,爱神阿佛洛狄忒就会翩然转身,帮你找到传奇中的那个她。不知道老师听了没有,在此我愿他工作顺利,爱情美满。 有人说,大学是个象牙塔,美好无限,于是我们憧憬大学,渴望走进心仪大学,但是走进之后,我们发现这里并非传说中那般美好,这里还有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有着时光飞逝的感慨,也有酸涩泪水的淌流,有着年华空耗的危机,有着求学维艰的煎熬。我感受中的安师,同样如此。但唯有这样,也许真实。真实之余,用心感受,正是这些记忆中的老师在我成长之途祝福过我,帮助过我,谢谢他们。当然,安师还有很多这样的老师,或许生命的轨迹没让我们交织,体验,但他们也同样质朴无华,播撒清芬,孕育希望。 每个人的记忆中总是会沉淀下最真实,最温暖的一种感情,而今离开安师有半年了,偶然看到安师老师一篇怀念学生的文章,这引起了我的回忆。在此,也祝福文学院所有的老师们。 我想,我应该常回去看看,因为,根在那里。 谨以此笔墨记下我最真切的回忆和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