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太需要补上历史文化这堂课” 《安阳日报》2010年8月2日记者阎亮报道 http://www.ayrbs.com/epaper/html/2010-08/02/content_24166.htm 
7月29日上午,在安阳师范学院学术报告厅内,一场精彩的讲座拉开了“洹上大讲堂”的序幕。这次活动是安阳市市区文物景点管理处与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的首次合作。他们希望通过“洹上大讲堂”,让更多的人认识安阳,了解安阳,从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吸取精神与智慧,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我市文化兴市、旅游强市而努力! “洹上大讲堂”是市区文物景点管理处经过精心筹划部署推出的,是安阳文化兴市战略的一部分,首场报告选择了由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袁世凯与北洋人物研究室主任张华腾教授主讲的《中国近代史洪宪帝制——袁世凯为什么要复辟帝制》,打响了第一炮。 让洹河文化发扬光大 洹河是安阳的母亲河,她孕育了安阳儿女,也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千百年来,洹河静静地流淌,滋润着安阳这一方沃土,孕育了传承数千年的洹河文明。洹河文化,是安阳历史文化的一个精华缩影。 “洹河文化带是代表安阳历史文化的一条文化带,洹河两岸有着数以万计的人类活动的遗存、遗迹,如著名的小南海文化、殷商文化、三国魏晋文化等。同时,众多的历史名人在安阳活动、生活过,留下了丰富有趣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文化和文化遗存,有着非凡的价值与历史地位,是一笔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安阳厚重文化底蕴的重要标志。”在“洹上大讲堂”开幕式暨首场报告会的现场,安阳师范学院院长骆平安的这段话赢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是啊,安阳的厚重、积淀与大气远远不止于此。如今,中国文字博物馆隆重开馆、曹操高陵的发掘等,又将世人的目光吸引到了这里。 让教授走下三尺讲台 博大精深、绵延不断、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构成了安阳这座古城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也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市区文物景点管理处主任王继伟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文物工作者,我觉得我们有义务对安阳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宣传,我们更应借助‘洹上大讲堂’这个‘东风’,依靠浓烈的文化气息,进一步提升安阳的知名度,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经济资源,既具有促进安阳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又具有推动安阳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既然是大讲堂,没有专家不行。这次由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勇挑重担,将他们的优势充分发挥,让教授走下三尺讲台,把专业特长搬到讲堂,让学术研究走近大众。 张华腾教授告诉记者:“我们深深地感到,挖掘不完、历久弥新的洹河文化是安阳历史文化的精髓与灵魂,作为我们历史研究的人,应当成为安阳历史文化的传播者,更有责任、有义务把安阳历史的浑厚内容以讲堂的形式传播出去。主动用自己的力量为安阳的历史文化传播出一份力。” 让讲堂走近普通大众 “洹河文化是一份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对我们老百姓来说,这些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和推介。每当我们说起这些名胜古迹时都是津津乐道,但如果要详细叙述,却都是一知半解,更别说其中蕴含的历史价值了,我们太需要补上历史文化这堂课。”一位市民在见到记者后满怀深情吐露心声。 “洹上大讲堂”的宗旨就是要充分发掘安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把安阳的历史文化普及到广大市民当中。通过介绍安阳的历史文化,有助于加深广大市民对安阳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广大市民热爱安阳、建设安阳的热情。 张华腾教授告诉记者:“历史文化讲堂不能成为枯燥的大学讲史课,应以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让史实立体化,以对新观点的介绍增强历史课的时代气息,以对历史与现实的穿插讲授融古贯今,才能让讲堂有可听性,让大众在听讲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史学素养。” 记者在“洹上大讲堂”现场看到,多媒体投影仪中展出的人物照片、器物图片等都是讲堂上的元素,而更吸引我们的是教授的讲授风格,以点带面、环环相扣的讲解方式,声情并茂、妙语连珠的历史情境再现,以及活泼的讨论,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洹上大讲堂”的无穷乐趣。 拨开历史千层迷雾,解读安阳历史文化。让历史文化讲堂走近普通大众,了解安阳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洹上大讲堂”首场报告会在安阳师院举行 安阳电视台《安阳新闻联播》2010年8月2日报道 http://www.aynews.net.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9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