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马爱民:曹操高陵研究又有重大发现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年02月21日 17:55 




《大河报》2012年2月6日A11版报道: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2-02/06/content_659728.htm?div=-1

《安阳日报》2012年2月9日第5版报道:

http://www.ayrbs.com/epaper/html/2012-02/09/content_62500.htm

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搜狐、新浪网、凤凰网、大河网、安阳网等予以转载。

安阳日报讯(记者 刘长青)曹操高陵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获得考古确认后,曾一度被人质疑。如今,曹操高陵所在地——安阳县安丰乡一带及附近漳河两岸的古墓群中,出土发现的两块北齐墓志和一块唐代墓志上面记载的内容,再次为曹操高陵的真实性提供了重要佐证,填补了曹操高陵方位在北朝没有记载的空白。昨日,记者就此专访了邺文化研究专家、安阳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马爱民。

马爱民教授是国内最早在专著中研究提出曹操高陵在安阳的专家之一,曾经提出“少林武术源自安阳”,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他在整理研究有关墓志资料时,经过反复研究和多方考证,于两块北齐墓志中,发现了对曹操高陵的记载。另外,唐代《邺郡邺县故人柏君(道)墓志铭并序》在安阳县伦掌镇附近出土后,他发现该墓志中所记“魏武陵”指向安丰乡西高穴村,并为此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论证。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曹操颁布《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曹操于公元220年病逝,享年66岁。按照遗嘱,曹操被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

“三方墓志的发现,为印证曹操高陵的真实性起到了重要的佐证作用。北齐墓志的发现填补了曹操高陵在北朝没有记载的空白。”马爱民告诉记者。在三块有关曹操墓记载的墓志中,一方是北齐《龙骧将军杜达墓志铭》,距今已有1453年。上面记载:“……其年四月三日,窆于豹寺西四五里,其地葬垲,四望坦荡,高陵崇柏。”

“这块墓志说的‘豹寺’指的是西门豹祠,位于安丰乡丰乐镇村东。而‘高陵’指的就是曹操墓。”马爱民说。墓志载杜达86岁时离世,天保十年(公元559年)安葬在西门豹祠之西四五里处,与曹操高陵相距不到5公里的地方,杜达墓与曹操高陵都在现在的丰乐镇西门豹祠之西。“葬垲”是指此地因极度干旱而形成的龟裂地面,说明这个地方在古时为“瘠薄之地”,这与曹操《终令》所说的“瘠薄之地”是相似的。马爱民说,这方墓志记载:埋葬杜达的西门豹祠的西面是一片四方空旷的高地,那儿有曹操高陵和高大的柏树林。古时的西门豹祠以西这种“四望坦荡”的地形地貌,也符合曹操《终令》中提出的“广为兆域”的要求。

另一块北齐时期的《王敬妃墓志铭》距今已有1450年。该墓志显示:此人“魏延昌四年卒……唯永与其夫具史君合葬邺城西北,窆于漳水之阳。东眺铜爵,睹宫观之佳蔑;西瞰高陵……”

马爱民介绍,从《王敬妃墓志铭》所记“西瞰高陵”看,王敬妃墓在邺城西北“武城遗址”之北高地上,在现在的河北省磁县讲武城村一带,此地西南与西高穴村隔漳河相望,但墓志中所记的铜爵(雀)台位于古邺城内,王敬妃墓在古邺城西北方向“漳水之阳”的地方,因此“东眺铜爵”实际应为向东南眺望“铜爵台”,而“西瞰高陵”显然则应是向西南俯视“高陵”,这里正是西高穴村曹操高陵所在地。

马爱民还明确指出,曹操墓并非为秘葬,更不存在72疑冢之事。另一块唐代的《邺郡邺县故人柏君(道)墓志铭并序》,距今为1366年。该墓志记载了曹操高陵所在方位:柏道,魏郡(今安阳)人,天宝五年“葬于邺县西南五十里平原礼也,左魏武陵,右天宫寺;前苍忙城,后衡漳水”,表明柏道墓和曹操高陵均位于漳河之南,曹操高陵就在柏道墓之东。

马爱民说,三方墓志对曹操高陵的记载再次证明曹操墓为真,所谓曹操墓造假之谈不攻自破。更为重要的是,两块北齐墓志填补了曹操高陵在北朝没有记载的历史空白,意义重大。

“墓志的记载,对曹操墓的真实性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佐证,对曹操高陵的确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马爱民的这一研究成果,曹操高陵管委会主任贾振林称。

文章录入:lichi 责任编辑:lichi

上一条:【媒体安师】郭翠菊:“新课标”呼唤教学新理念

下一条:【科学时报】民间文化保护时不我待

关闭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