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报】行走在甲骨文故乡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年11月21日 09:32 




《教育日报》2013年11月19日第4版整版报道:

http://jysb.shuren100.com/2013-11/19/content_43383.html

安阳市小屯村出土的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字,被称作汉字之根、中华之魂,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安阳师范学院的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的建成,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前来参观学习。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汉字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激烈碰撞、融合,历史的情景再现,让汉字以更为新颖别致的方式步入了世界文化之林。

行走在甲骨文故乡

□记者 靳建辉 通讯员 李驰/文图

11月13日,记者怀着好奇来到安阳师范学院的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要亲身体验中国古老文字的神奇魅力,领略华夏祖先的超凡智慧。

步入第一展厅,便似踏入了一个神奇的国度。起初,耳听得优雅超然的苍苍之音,若小桥流水,似深夜百花绽放,令人不觉放慢脚步,闭目聆听。待音乐静止,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形态的汉字,展示着中国汉字文化的发展历程。展厅中的“十二生肖”甲骨文、珍贵的甲骨文拓片、甲骨文雕塑“美”和“安”,以及栩栩如生的展示商王审视甲骨文占卜的蜡像场景……一切都让参观者真实体验着古代占卜的情景。

第二展厅以娱乐休闲为主,古朴、淡雅的灰色墙砖,古色古香的书架,瓷器、鼎、折扇……一处书房,一张古典的书桌,笔墨纸砚铺开,任你挥洒;围棋桌旁的多媒体设备,借由现代设施以最大限度满足参观者对于文字、文化了解的渴望。置身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记者于宁静深远的意境中慢慢体验汉字魅力、感受甲骨之风。

科技语言——让汉字变得生动起来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对两个展厅的8项内容进行了逐个体验,其中最感兴趣的就是文字发展历程体验。在计算机上随意点开一个汉字,最先出现的是一段视频,视频有中英双语配音,视频播放完毕就是汉字由甲骨文到现代使用的简化汉字的动态演变过程。

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永革是文字动态演变制作的带头人。据他介绍,现在发现的甲骨文字有5000至6000个,已被破解的有1000至1500个,之所以有中间数字是因为有些甲骨文字的字义还不太确定。在已经确定的甲骨文字的基础上,安阳师范学院从2005年开始在计算机上制作甲骨文字的动态演变,先是做10个,再到50个,一直到500个,至今通过论证并最终确定下来的有100个。汉字从甲骨文演变到现在使用的简体汉字制作起来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单是视频的选取就是一项大工程。

刘尊敬曾经就是文字动态演变制作团队的一员。他说,白天上课学习,放学之后、寒暑假就在学校里一个字一个字地找对应的视频,然后剪切下来,视频的中英文配音都是由制作者自己独立完成的。文字的制作既要考虑中国人的需要,又要被外国人理解接受,所以,一个字的完成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之前,汉字在计算机上表现出的释义是用图片去表现的,现在变成了用视频来表现,这一改变让许多国外的参观者能更直观地体验汉字的魅力,也能更快更好地接受并牢记学到的汉字。甚至,我们国家许多肩负汉字文化传播使命的志愿者教师在出国时,都会带一个这样的光盘,到国外做课件使用,教授外国学生认识汉字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现在这项体验内容还无法推广,因为许多视频会牵涉到版权问题。”提起文字发展历程体验的内容,刘永革的内心既喜也忧。

在现场,记者还了解到,现在该校正在尝试另一种汉字软件的制作——“移步换影”。据了解,它是汉字以科技形式呈现的又一创造,在不久的以后将亮相体验中心,使其体验内容更加丰富。

肢体语言——让汉字变得灵动起来

其实,在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里,最令人感动的是在里面负责演示的学生志愿者团队。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共有八项体验内容,每一项内容都有一位学生志愿者负责。

相对于其他几项体验来说,周易文化体验、甲骨文契刻占卜最是耗人体力。周易文化集中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变易关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设计了一套角色扮演游戏,参与者可以在这里体验殷商时期的蓍草占卜过程。通过游戏,加深参与者对中国传统“阴阳”“太极”思想的认识。周易文化主要为占蓍,志愿者需要对每一个步骤进行详细讲解,而且每一次占蓍过程都要重复8次,直到推演出结果。记者现场计算了一下,一遍下来,至少需要20分钟。

甲骨文契刻占卜主要是让参观者通过参与殷商王朝古人游戏,体验中国古人的占卜过程,了解古人凡事必卜的风俗和他们对上天与祖先的顶礼膜拜情况。同时,参与者还可以摹刻甲骨文,达到激发其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在参观者未到的情况下,学生志愿者要一直坐着,和周围的蜡像保持一致,远远望去分不清真假。表演完毕,志愿者还要指导参观者进行甲骨文契刻占卜的体验。

志愿者每个月还要对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的物品清洁维护两次并值班。如果有参观者,所有人员必须及时到位,做好岗位工作。

王志强是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大四的学生,也是最早的志愿者,在2010年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时,他就参与进来。明年他就要毕业了,现在的志愿者大都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

王志强说:“在日常演示中,志愿者们通过肢体语言,让古老的汉文字充满了灵性,把传统的华夏文化真实再现在参观者的眼前。虽然苦点累点,但是真正受益的还是我们,现在我们许多志愿者考取了导游证,在今后职业的发展中也算多了一技之长。”

国际语言——让汉字变得“流通”起来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如果汉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了解民族历史的记录器,那么,对于国外许多喜爱中国文化的人来说,汉字就是一把探索中国文化宝藏的金钥匙。

记者了解到,安阳师范学院建设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就是要充分展示中国象形文字的独特魅力,展示中国文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吸引和帮助更多的海外人士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喜欢中国文化。

常树军是安阳师范学院的一位教师,今年7月通过学校的推荐和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选拔培训,现在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所农村高中做汉字文化传播的志愿者,要进行为期一年的志愿行动。

在越洋电话采访中,常老师告诉记者,他在那主要教授孩子们一些汉语知识、中国文化和节日等内容。常老师说,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孩子在中秋节的时候会和父母一起坐在院子里赏月,然后到学校高兴地告诉他,“一家人度过了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夜晚”。

据该校党委书记郑邦山介绍,目前学校的师生通过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选拔培训,已经有100余人次到国外进行汉字文化传播,人员分布在泰国、尼泊尔、美国、德国等国家。

体验结束后,郑邦山指着窗外一栋正在建设中的高楼说:“现在,体验中心只有两个厅,暂时只能用作参观和对外交流使用,还不能完全达到开放的效果。明年,那栋文博楼建成使用后,将大部分用作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的扩展,届时也将大量招收爱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外留学生,使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文化真正在国际舞台上产生源源不断的影响力。”

记者手记:

走进安阳师范学院,首先被它的校徽吸引了,一个象形字体的“安”字,登时触动了我的内心,那是古老中国最为远古的气息。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当面前出现一堵通红色的墙壁,当眼睛直视同样用象形字体书写的“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时,我的心灵旅行开始了。

绵延悠长的丝竹之声不乱耳,檀香袅袅的芬芳之息不扰神。满眼的甲骨文字,到处陈列的甲骨拓片。志愿者着麻衣、踏草屐、口念《周易》,可以做泥陶、可以占卜、可以挥毫泼墨、可以黑白对弈……仿佛一切都回到了刀耕火种的年代。但是,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脱离了笔墨宣纸,点击电脑屏幕,用指尖便可书写文章。其实,记者最为期待的还是新的体验中心的建成,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字,研究汉字,使汉字有一天在国际的舞台上大放光芒。

文章录入:lichi 责任编辑:lichi

上一条:【安阳晚报】世界问候日:声声问候 阵阵温馨

下一条:【安阳晚报】胡运峰:“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巨大空间

关闭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