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晚报》2013年11月21日第4版整版报道: http://www.ayrbs.com/aywb/html/2013-11/21/content_137041.htm 你的一声问候或一个微笑,就能把幸福带给世界 声声问候 阵阵温馨 策划 刘长青 执行记者 王韵涵王 浩 文/图 核心提示 11月21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温馨的节日,因为这一天是世界问候日。在这一天,我们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只要给遇到的人一声真挚的问候,或是绽放一个甜美的微笑,就会把快乐和幸福带给世界,让城市中忙碌的人们感受到来自身边的关怀。 调查:面对陌生人的问候七成受访者会回应 近日,记者在我市街头随机对50名路人进行了一项问候测试。 在平原路与文明大道交叉口附近的公交车站台,记者向一位正在等车的大爷说:“您好,大爷!”大爷惊愕地回头,笑着点了点头,并用疑惑的眼神看着记者。“大爷,您知道世界问候日吗?”大爷笑着摇摇头,说:“这应该都是你们年轻人的节日吧,我不知道。”大爷告诉记者,遇到陌生人打招呼,不回应会显得不礼貌,他通常都是点头回应,就算打过招呼了。 在文峰大道与平原路交叉口附近,一位50多岁的阿姨正在清洁小区内的垃圾。“您好,阿姨!”阿姨看了记者一眼,说:“我忙着呢!先别给我说话!”随后,阿姨便将小区路面的垃圾清扫干净,并将垃圾全部倒进垃圾箱内。 在灯塔路附近的书香园小区,记者见到了60多岁的赵大爷:“大爷,您平时和邻居的关系怎么样,经常打招呼吗?”赵大爷说:“不怎么熟悉,平时很少能见到邻居。大家都挺忙的。”记者随后又走访了几位市民,大家都说,虽然在小区住的时间不短了,可遇见邻居时也就是感觉脸熟,不好意思打招呼。 随机调查显示,70%的受访者会对陌生人的问候做出一定的回应。其中,20%的受访者会回应“你好”,40%的受访者是点点头或者微笑,10%的受访者会停下脚步,疑惑地看着对方。而30%的受访者则是对陌生人的问候毫无反应,或者快速离开。 感触:社会中的各个“角色”问候各不相同 1.拉泔水的师傅11月17日,安阳师范学院社团联合会37名学生兵分两路,自发组织在校内外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问候活动。 在安阳师范学院兰园食堂,记者注意到,有的学生将盘子随便搁到台子上,有的会主动把剩饭倒进泔水桶。 身穿一套灰色棉衣的崔师傅正在将学生们的剩饭剩菜倒进泔水桶。崔师傅今年65岁,家住七里店附近,每天都来师院拉泔水,已经五年了。崔师傅的笑容质朴而温暖。五年来,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脏臭的泔水,他却笑着说:“想到能为家里贴补,再臭,那也是香的!” “我家在七里店附近租了一块地,养了三四十头猪。我每天来师院拉点泔水,回去喂猪。”崔师傅说。 当记者问及是否会有陌生同学给崔师傅打招呼时,崔师傅笑着说:“我干这活儿也怪脏的,学生们偶尔会给我打招呼。”崔师傅话还没说完,已有学生撸起袖子帮崔师傅提泔水桶、倒泔水了。“师傅,这桶挺沉啊,看来以后我们不能剩饭了啊!”大一学生小王打趣地说。 2.宿管阿姨在安阳师范学院后营学生公寓,记者见到了菊园宿舍的宿管刘阿姨。看到一群学生们来到面前,她显得很惊愕。 “阿姨,您喝杯水吧!”嘴甜的小伙子迅速倒了一杯水给刘阿姨端过去,然后鞠了个躬,“阿姨,平时都是您为我们服务,世界问候日快到了,我们也来问候您!” 刘阿姨已经当了六年宿管。她说:“学生们还好,有的回宿舍,常给我打招呼。有时学生粗心,人在前面走着,东西掉了都不知道。我给他们的时候,他们都一直谢我!”刘阿姨告诉记者,她不知道世界问候日,但平时学生们出宿舍给她打招呼的时候,心里特别美。 当记者问到打招呼时有没有遭到过对方的忽视时,刘阿姨沉默了一下说:“也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可能在这儿住上四年,也不知道我的存在。” 3.建筑工人当日9时许,在后营南小区附近的一块空地上,上了年纪的李师傅正在地上铺砖。 “师傅您好!”在距离李师傅两三米的地方,记者朝他打了声招呼。李师傅抬头,迟疑了一下,看了看记者身边同行的学生们,问:“找谁啊?” “没别的什么事,就跟您打个招呼。”李师傅一听,便跑到工友附近,搪塞道:“这会儿忙着呢。”显然,李师傅觉得干活挣钱比和陌生人聊天重要。 看师傅有点“被吓着”了,学生中的一个小伙儿走上前与他握手。“呀,我的手太脏了……”面对小伙儿伸出的手,师傅将手缩了回去。“没事,不脏。师傅,和我握个手吧。”可能是看到小伙儿诚恳的眼神,师傅“妥协”了,也伸出了手,说:“中,就说几分钟。” 李师傅介绍,他今年65岁,在工地打零工已有十几年了。“平常有人跟您打招呼吗?”小伙儿问。李师傅摇头,说:“俺这天天低头干活,谁会给咱打招呼?” 简短的问候结束时,参加活动的学生对李师傅挥手道别:“谢谢您的辛勤付出。”听着一声声感谢的话语,看着一张张微笑的脸庞,李师傅露出了笑容…… 4.小区保安当日10时许,后营北小区的一名保安正在传达室查看小区监控摄像。一名学生敲开了传达室的门:“师傅,您好啊!”听到有人问候,该保安也微笑回应:“你好,你好,有什么事吗?” “我们是师院的学生,想和您聊聊天。”一句话打开了保安的话匣子:“好啊,这会儿我不很忙,可以和你们聊一会儿。” 保安名叫刘长有,今年46岁,家住后营社区。从事保安工作之前,他一直在社区做环卫工。“干一行,爱一行。”刘长有说,无论是环卫工,还是保安,他都愿意干。 “值班、巡逻,查看监控摄像,保护业主的财产,这就是我的生活。”刘长有说,小区住户约300人,他都能叫上名字。“虽然逢年过节不放假,但小孩儿们说声‘叔叔过节好’,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现在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刘长有说,他有时也会被人“好心当成驴肝肺”。一次,一名女士将车停到了小区门口。怕车辆往来不方便,也怕碰到了这辆车,刘长有建议她将车停到别处。“她当时很不理解,说话很难听。”尽管如此,刘长有还是硬着头皮,让女车主将车停到别处。 “我有个心愿。”刘长有说,他希望人们之间能加强沟通,互相理解,少份猜疑,多份信任。 观点:主动问好应提倡微笑传递温暖 1.学生“轻轻一声问候,温暖整个冬天。”参加本次问候活动、安阳师范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大二学生周亚楠说,在他们身边很多默默无闻服务的人们,例如起早贪黑的宿管阿姨、一年四季坚守岗位的保安叔叔等。“利用这次问候活动,就算是用最简单的一个握手动作,向他们表达自己最真挚的问候。这既是对他们平时辛勤工作的肯定,也是向他们表达我们的感激。” 2.心理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赵坤明说,现在多数人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不愿与他人打招呼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之一。”赵坤明说,缺乏安全感与社会大环境有关,个别事件引发的负面效应引发了集体焦虑。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导致很多人不愿与陌生人交流。此外,“都市冷漠症”的产生也是由于自身缺乏爱的教育,而那些最不愿意问候他人的人,往往也是最需要关爱的人。其实,不管是问好或者微笑,都是一种温暖的传递。“每天向三个人微笑,让自己,也让别人优雅地度过每一天。不管是不是世界问候日,这种主动向他人问好的行为都应提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