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2013年11月27日报道: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3-11/27/content_992446.htm?div=-1 立足地域优势 突出特色发展 ——访安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郑邦山 □本报记者李树华 近年来,安阳师院立足地域优势,突出特色发展,不断彰显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积极作用,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探索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特色发展之路。 记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四大功能,安阳师院地处具有丰厚文化资源的安阳市,学校是如何立足地方、结合自身打造特色的? 郑邦山:特色是地方院校的生命线,是新的核心竞争力生成要素,安阳师院不断强化特色办学理念,入主流、创特色、促发展。学校立足安阳,立足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要求,服务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深入开展殷商文化、汉字文化、周易文化、红旗渠精神及相关领域研究,彰显我校汉字文化研究和汉语国际教育特色。近年来,学校以“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为中心,建立了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汉字文化基地,并与中国文字博物馆合作建立了“汉字文化传承创新联盟”。 记者: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基础是人才,学校是如何整合研究力量、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人才高地的? 郑邦山: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学校提出了“人才强校行动计划”和人才队伍“37211工程”建设,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管用的人才梯队,创造性地实施了“殷都学者”和校“特聘教授”计划,在教育部创新人才、河南省教学名师、创新团队上实现了突破,博士从21人增加到200多人,教授从44人增加到113人,选派120多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赴海外进修培训,49位教师被其他高校聘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教师队伍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不断优化,搭建了人才高地,有力支撑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记者:2011年,安阳师院成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正式跨入了研究生教育的行列。安阳师院是如何实现由“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的重点突破的? 郑邦山:专业硕士学位点的申办成功,体现了学校“顶层设计”的科学谋划、抢抓机遇的敏感意识、学科建设的显著成果,更体现了学校特色发展的长期积累,是内涵发展的整体体现。 2007年本科教学评估以来,学校牢固确立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按照“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分类建设、全面提高”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学术基础厚实、研究优势与地域特色突出的一级学科。依托甲骨学与殷商文化资源,学校形成了一个跨专业、多学科的学术团队,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其中获批与此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9部。 记者:在彰显办学特色的同时,安阳师范学院是如何发挥“产学研”结合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 郑邦山:“在融入中提供支撑,在融入中提升质量。”近年来,安阳师范学院积极发挥智力优势,建成了河南省硅材料·光伏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安阳市医药中试基地,为安阳市三大光伏产业园和医药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今后,学校将广泛联合各方力量,进一步围绕殷商文化研究、汉语国际推广等,强化产学研的转化,组成若干协同创新中心,谋求形成大团队、做好大文章、干出大事业。 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将在“中国梦”的激励下,不断凸显特色、彰显优势,不断提高层次、办出水平,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