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三融三进”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翟传增 刘军奎 刘 敏 邓德华 时 斌 胡运锋 杨新宇 王衬平
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经过10年奋战,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改变了林县干旱缺水、贫穷落后的面貌,并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周恩来、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都曾作出过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亲临红旗渠考察,再次就红旗渠精神强调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红旗渠精神永在!”
多年来,地处红旗渠畔的安阳师范学院以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为切入点,以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遵循,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指引,着力构建大思政格局,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旗渠精神“三融三进”育人模式。该模式结构清晰,相关要素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支撑,从顶层设计和实践落实两个层面同向发力,形成一个完整的育人架构。经过6年多的实践应用,本课题针对“00后”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探索解决了红色文化育人的一些瓶颈问题,促进了红旗渠精神由“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有效转化,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红旗渠”牌毕业生(四种安师人),即自强不息的安师人、创新创业的安师人、扎根基层的安师人和爱国奉献的安师人。该成果先后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0余次,被省级以上媒体报道100余次,被省内外多所院校借鉴应用,显示出较强的可复制可推广价值,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育人成效。
    该模式具体架构见图1。
图1 红旗渠精神“三融三进”育人模式图